11 月 14 日消息,在 11 月 13 日上午举行的 2025 年 6G 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以终端创新为抓手,建 6G 发展新生态》主旨发言中指出,5G 终端的计算与业务生成能力落后于网络带宽,在一般的消费应用场景下,用户体验不出 5G 的优势。
从数据上看,移动通信 2C 目前投入占 1/3,收入占约 2/3,尽管年降 2%~3%,但仍然是电信收入的主体,6G 时代 AI 终端将为 2C 业务增加新亮点;当前,2B 已成为移动运营商投资重点,投入近 2/3,收入占 1/3,同比增长 6%,成为电信业务收入的增长点,6G 时代行业专用 AI 模组将提升 2B 在收入中的占比。
AI 手机将是智能手机的换代
GSMA《2025 年移动经济报告》预见,智能手机仍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接入设备,预计到 2030 年将占移动连接的 91%。
根据 TechInsight 的数据,2024 年全球平均换机周期为 51 个月,2025 年中国预计为 44 个月,较 2020 年拉长了近 40%。换机周期延长既因手机耐用性的提升(内存容量、电池性能、厂商系统更新服务),更因新机能力不足以吸引。
邬贺铨提出,AI 手机将是智能手机的换代。据 Canalys 报告,全球 AI 手机占智能手机出货从 2024 年的 16% 到 2028 年的 54%。
AI 手机将端侧大模型嵌入 OS,释放 UGC 创意,增强用户体验,将激活万亿元规模产业。最新的 5G AI 手机 NPU 芯片 3nm 工艺,算力 60~200TOPS,内存 23GB,支持端侧 330 亿参数推理,内置语音识别、图像处理等专用算法,带来实时交互、创作赋能、隐私安全、个性化服务等革命性体验升级。
智能体手机端到端自动化执行
AI 手机之后还有功能更强的智能体手机。邬贺铨介绍,智能体手机具备感知、记忆、规划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能够自主理解并拆解复杂任务、状态回滚、随机应变和群智协作,实现端到端的自动化执行。
在硬件方面,智能体手机搭载高性能的 AI 算力芯片,可在端侧运行百亿量级参数的生成式 AI 模型,配备更大的内存(如 12GB 以上)和存储空间(如 256GB 以上)。
作为智能体手机的智能外设,AI 眼镜配置 1200 万像素摄像头,32GB 存储,续航 4 小时。以自然语言调用眼镜上的麦克风、扬声器、摄像头、无线短距通信功能,连接 AI / 智能体手机并作为外设,可离线或上云。
并且,AI 眼镜可以作为人机接口解放双手,智能化、交互性、便携性、舒适度、个性化,更易在 C 端渗透。Wellsenn XR 预测 2029 年 AI 眼镜年销 5500 万副,IDC 预计全球智能眼镜在 2030 年将达到 20% 的渗透。
邬贺铨进一步提出,AI+XR 有望成为 6G 的重要驱动力。AI 与 XR 的深度融合,如眼动追踪、手势识别进一步增强交互的自然性和沉浸感,轻量化设计和高性能显示技术提升用户体验,使用户从“观看视频”转向“进入视频”。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上游的芯片、光学组件和中游的软硬件生态已逐步完善。预计 2025 年全球 XR 市场将达到数千亿美元,2035 年 XR 设备预计将达 1.3 亿台。
行业专用 AI 模组将提升 6G 2B 收入
“当然,我们更希望 6G 不仅用于消费,也用在智能体工业模组。”邬贺铨介绍,智能体工业模组的类型包括机床智能体、机器人智能体、AGV 智能体、设备监控智能体等,此外还有研发智能体、供应链智能体、产线智能体等。
智能体工业模组要求网络高带宽(≥1Gbps)/低时延(<1ms)/高可靠(99.999%)/高密度(百万级设备接入 / km²)安全性(如硬件级 TEE),并提供公众频段 / 专用频段 / 开放频段的能力。
具体到智能网联车机模组,一是多体制,LTE/5G C-V2X 等,PC5/Uu 接口、MQTT 和 HTTP/2 等协议,激光雷达 / 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等多模态;二是算力,集成 TensorFlow / PyTorch 等框架模型,可内置 500TOPS 算力,复杂场景决策耗时从 0.8 秒降至 0.3 秒;三是性能,车路云毫秒级交互,端到端延迟 < 100ms,可靠性 99.99%,双频 GNSS / RTK+ 惯导定位水平精度毫米级;四是安全,国密算法 +PKI 数据传输与身份认证;五是提供丰富外设接口(如 CAN、以太网),支持二次开发与设备扩展。
无人机机载 5G / 智能体终端的通信特点:一是基站天线非主瓣的接收,无人机升空后将同时收到多基站信号,面临的相邻小区干扰比地面时大很多,切换失败和掉线次数高。并且低空无人机的飞行时速可达 120km,基站天线需采用窄波束对准和快速自动跟踪。二是通感一体需创新天线架构和适应通感融合的新波形等,无人机间需要支持 D2D 通信和自组网。
直联 GEO / LEO 卫星的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直连天通透明转发 GEO、AI 加持下的卫星手机等。手机直连天通透明转发 GEO 突破高性能内置天线、基带射频芯片一体化小型化、卫星核心网与移动核心网拉通以及信令协议转换等关键技术,支持 1.2K 通话,时延 270ms。AI 加持下的卫星手机:集成高性能 NPU,支持 100 亿参数模型本地运行,并向端云协同和场景定制化演进。AI 算法可实时分析信号强度、干扰源等数据,动态调整卫星频率和功率。
邬贺铨介绍,车载卫星通信电池续航能力长,凭借全向接收天线获得卫星信号能力也更强;通过调整波束的点亮时长和周期,提供不同的容量值,来平衡不同波束覆盖区的要求。跳波束可将所有可用的卫星资源集中到特定地点提供大容量服务。
终端演进引发应用模式变革
演讲的最后,邬贺铨用“8 化”总结终端演进引发应用模式的变革。
终端形态多样化:手机、PC、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传感器 / 工业模组、机器人、网联车等;终端通过无线短距通信连接终端的智能外设。
终端功能智能化:从智能终端到 AI 终端,从通信终端到智能体 / 具身智能、通感融合、通信计算定位控制一体。
终端通信协作化:多 Agent 终端自组织协作通信,流量从南北向转为东西向。
人机交互多模化:自然语言、触摸屏、手势、唇形、眼神等,从 GUI 到 LUI(语音界面)并发展为 Agent UI,APP 存在感和独立性被弱化,转而成为系统背后的服务工具。
内容交互异构化:提问与获得的信息模态转换(文生图 / 文生视频,手语声音互转)
内容供应个性化:获取信息方式从浏览到对话,内容产生从对外检索到用户(在终端内或与云端协同)生成,从内容预制到内容定制。
终端连接多元化:从点到点(含接力 / 流量分担 / 冗余并发)到 P2MP / MP2P,以多归属 / 多切片 / 多接口组织 MP2MP,(例如 5GPC5/Uu 接口分别连接 V2V 和 V2N)。
终端服务泛在化:2C/2B 互补、人机物兼容、云边端协同、通感算融合、天空地互联。
邬贺铨表示,6G 与 AI 的交汇赋能移动终端进入智能体新时代,产业链应以终端创新为抓手,打造 6G 发展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