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一绿色甲醇项目突遭撤销 产业困局显现

抖音秀 热点资讯 12

绿色甲醇因其燃烧高效、排放清洁、可再生等特点,正逐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新热点。它能将风、光发电间歇不稳定的电能储存起来,比电池储能更灵活、更可持续,因此又被称为“液态阳光”。近年来,绿氢制取绿醇项目在国内迎来投资热潮,吸引众多企业纷纷布局,俨然成为了新能源领域的下一个风口。

据金联创氢能数据库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全国规划、在建、投运的绿氢氨醇项目达704个,其中绿色甲醇项目153个,产能合计5570万吨/年,单个项目产能36万吨/年。这反映出绿色甲醇的火爆程度。

然而,近期马士基甲醇动力船“退绿用灰”、生物质原料价格暴涨等事件接连爆发,暴露出绿色甲醇产业从技术到市场的系统性困境。吉利全球首个亿吨级绿色甲醇项目的撤销更是给各方破了一盆冷水,让大家开始仔细审视绿醇项目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

内蒙古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办事大厅消息显示,6月16日,吉利集团旗下内蒙古液态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全球首个亿吨级液态阳光绿色甲醇制造项目”被撤销。目前,在线审批办事大厅已无法查到此公告。按照项目备案审批流程,项目备案2年内未开工建设或未办理其他手续的,如果不再继续实施,需要备案方主动申请撤销已备案项目。目前,项目方未公布具体的撤销原因。

一年半以前的2024年1月18日,这个被誉为“全球首个亿吨级液态阳光绿色甲醇制造项目”获备案。该项目总投资185.3亿元,计划建设起止年限为2024年07月至2026年08月。项目一期建成年产绿色低碳甲醇50万吨示范项目,二期建成年产绿色低碳甲醇500万吨项目,远期规划总体形成年产1亿吨绿色低碳甲醇产能。

事实上,该项目在备案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24年10月27日,内蒙古液态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阿拉善年产50万吨绿色甲醇首期10万吨示范项目启动仪式在阿拉善高新区举行。该项目采用绿色低碳甲醇制备核心技术,通过风光电电解水制绿氢,耦合工业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理论上可实现近零碳排放。但现实中,两大核心环节成本高企,让绿色甲醇的“低碳溢价”沦为负担。

在电解水制氢方面,即便风光资源丰富,绿氢成本仍高达20-30元/千克,仅电解水环节就占绿色甲醇成本的80%以上。在工业捕集二氧化碳方面,不同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捕集成本差异较大,整体来看,根据国信证券对年产 10万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项目的测算分析,电制甲醇的成本为 4500-4600 元/吨,其中氢气成本为主要成本,占比达到 82%,二氧化碳成本占比 9%。

目前,全球绿色甲醇供应不足,每吨绿色甲醇的价格是传统燃油的两倍以上,可提供热值仅为传统燃油的二分之一。这意味着单个航程航运公司需要支付超过于4倍的传统燃料成本。除了成本,绿色甲醇的产业化还需突破“技术落地”与“加注网络”双重瓶颈。目前,生物质制甲醇、绿电制甲醇等路线仍处试点阶段,大规模量产的稳定性、经济性尚未得到有效验证。

即使技术逐渐成熟,产能实现落地,加注网络的缺失仍让绿色甲醇难以触达终端,少部分到达终端的则要支付额外的运输成本。全球仅鹿特丹、上海等少数港口具备绿色甲醇加注能力,中国沿海省份中,仅上海港实现“船对船”加注,其余地区仍处空白。

此外,在认证端,国际标准也存在“卡脖子”问题。欧盟主导的 ISCC认证是绿色甲醇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但认证周期长达6-12个月,且中国认证机构稀缺、国际互认不足,导致国内项目即使投产,也难以对接海外需求。ISCC要求对生产工艺各环节及主体进行认证,确保降碳指标达到65%,全生命周期的认证过程周期长,要求繁琐苛刻。

现阶段绿色甲醇所面临的产业困局,本质是“低碳转型的系统性挑战”:技术、成本、供应链、标准需协同突破,而非单一环节的突进。未来需要产业链各方协同一致,构建“产能-加注-市场”闭环,方能打通市场堵点,迎来更大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若加上碳税成本,绿色甲醇的价格优势更能体现,每吨绿色甲醇相比于煤制甲醇可以减排近4吨CO2,同时可以固碳1.5吨,共计减排5.5吨CO2。马士基的“退绿转灰”、吉利的亿吨级项目撤销,绝非绿色甲醇的终点,而是产业从“概念狂欢”回归“理性务实”的信号。作为航运、交通脱碳的核心选项之一,绿色甲醇唯有跨越技术成本、供应链、市场认知的三重沟壑,才能真正撑起万亿级脱碳市场,成为破解能源安全和双碳难题的“超级燃料”。


上一篇央行新规8月1日施行 加强贵金属宝石反洗钱监管

下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新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