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8 日消息,科技媒体 NeoWin 今天(7 月 8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日本科学家成功研发新型铁磁半导体(FMS),可在更高温度下工作,在 530 K(约 256.85 ℃)时达到居里温度。
注:居里温度是指磁性材料中自发磁化强度降到零时的温度,是铁磁性或亚铁磁性物质转变成顺磁性物质的临界点。
它代表着磁性材料的理论工作温度极限,居里温度的大小由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决定,例如铁的居里温度约 770℃,钴的居里温度约 1131℃。
在 Pham Nam Hai 教授的领导下,来自东京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发新型铁磁半导体,相比较现有材料,能够在更高温度下工作。
在众多材料中,掺铁的窄带隙 III-V 族半导体,如 (In,Fe) Sb 和 (Ga,Fe) Sb,因其在高居里温度方面的潜力,而成为研究的重点。然而,在不破坏晶体结构的情况下,引入大量如铁这样的磁性元素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新研究中,东京团队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们使用了一种称为步进流生长(step-flow growth)的技术,在稍微倾斜(约 10° 偏轴)的 GaAs(100)基底上生长(Ga,Fe)Sb 薄膜。这种方法在不破坏材料结构前提下,最高可以引入 24% 的铁。
凭借这一技术,团队创建了 (Ga₀.₇₆Fe₀.₂₄) Sb 薄膜,其居里温度在 470K 至 530K 之间,这是 FMS 研究中迄今为止报道的最高值。
为了确认磁性,团队使用了磁圆二色性光谱法,检查光与自旋极化电子态的相互作用。他们还使用 Arrott 图分析磁化数据,这是一种用于确定材料变为磁性的温度的技术。
样品中每个 Fe 原子的磁矩约为 4.5μB,接近锌矿结构中 Fe³⁺离子的理想 5μB。这大约是普通铁金属(α-Fe)磁矩的两倍。他们还测试了长期耐用性。一个 9.8nm 厚的薄膜在开放空气中存放 1.5 年后,尽管居里温度略微下降至 470K,仍显示出强烈的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