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有了自己的“绝绝子" 他们正在被网络黑话疯狂拷打

抖音秀 热点资讯 6

我想你对网络黑话一定不陌生。

从 yyds、绝绝子,再到班味、city 不 city,一大堆你听过或没听过的词汇,出现在身边人的嘴巴里,开始入侵你的生活,甚至改变你说话的习惯。

如果说抓手、颗粒度这种互联网大厂黑话,让现代人陷于工作的痛楚之中,那网络黑话,则让每个人对生活感到窒息。

每当你认真说话,而对方却用“啊对对对”敷衍时,大概都会拳头硬了吧。

每次尝试搞懂一个新造的词汇,老外的脑子里就会掀起一场革命,无数脑细胞壮烈牺牲。

也不知道是解释起来太复杂,还是外国网民的理解程度不太行,总之,评论区基本都处于一脸懵逼的状态,感觉自己被时代的列车给抛弃了。

这无关智商问题,你没法指责这些搞不懂网络黑话的人。

因为在英语的语境下,这玩意确实不是一般人能玩转的。

通常来说,老外的网络黑话数量极大,并且迭代速度堪比老母猪下崽,每隔几天就会诞生出新的一批。

以至于当你想知道某个词具体意思的时候,会发现它只是某个长长的网络黑话清单里,不起眼的一个。

与此同时,这些黑话还突出一个莫名其妙。

一般来说,咱老中的网络黑话,你往往能从字眼里体会到它的大概含义,最低也能从语气里听出个好赖。

但英语的黑话完全不一样,它就像是某人从字典里随便挑选了几个字母或者词语,然后强行赋予它新的含义。

比如人名 Peter ( 皮特 ),在美国约等于Dick,原因未知,就像我们仍未知道为啥那活为啥又被称作丁丁。所以 Peter 被看作是 something rude ( 粗鲁的事情 )。

Spider,原意是蜘蛛,不过在黑话里它的意思是男人 man,这个理解起来稍微简单点,灵感来源大概是蜘蛛侠 Spider man。

有时候你还得解释那些 “ 用来解释梗的词汇 ”,像是 IKIAG,就是 I'mma Keep It A Gurt 的缩写。

我反正是没搞懂啥意思,AI 解释说大概是 “ 老实说这玩意真带劲 ”,但很多老外搞不懂这里的 gurt 又是什么鸟意思。

可能是因为恼羞成怒吧,人们把这词归类为脑腐词汇( brain rot word ,脑腐约等于脑残 ),并奉劝造梗的那位老哥实在太闲的话,就赶紧进厂找份活干。

这玩意为啥能火起来,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学网络黑话的本质,其实是社交的需求。

你得够酷够潮,才能和别人说上话,而不是出于社交链底层的 Nerd (书呆子)。

就像有人对你说 “ 只因 ”,你要是答不出 “ 你太美 ”,那你两中间就会隔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另外这锅也不能全丢给玩 TikTok 的年轻一代身上,早期互联网的局限性以及网民对交流速度的需求,也催生出了 LOL  ( laugh out loud,大笑 )  以及 BRB ( be right back,马上回来 ) 这种缩写语言。

咱们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比如过去十分流行的 orz,意思是失意体前屈,可以用来表示失意、悲愤、拜服、钦佩等意思。

不过,很多事初衷可能是好的,但最后结果是坏的。对老外们来说,本来是为了方便交流而生的网络黑话就是这么个东西。

因为有一波老外发现,受网络黑话冲击,英语正在被摧毁。

上古版本的黑话和“LOL”这种,它是出于网民提升沟通效率的需求而诞生的,形式上基本只是对英语的缩写,它的本意十分清晰,解释起来也很方便。

毕竟除了在英语课上帮李华写信的学生外,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不会在日常交流时文绉绉的像是莎士比亚。

但现在的网络黑话完全不同,虽然其中也有大量的缩写,可它出现的原因,并非是提升沟通效率,而是追赶潮流。

不少黑话可能源于某个博主的梗,或者某个网友随手留下的评论,没有任何规律可言。

它尝试去概括已有的某种现象,又因此让沟通变得复杂化,导致大量不明所以的路人,还要去搜索它是什么意思。

像是 d=ts,其实就是 distance = time x speed(距离等于时间乘速度)的意思,顺带一提公式原本应该是 d=vt(distance = time × speed),中学毕业的人都知道。

必须要指出的是,speed 不能代替 d=vt 公式里的 v( Velocity ),因为前者意思是物体沿路径移动的时间速率,后者意思是物体运动的速率和方向。

你还是没懂两个词有啥具体区别也没关系,只需要知道,d=ts 相当于老外们的 主=6。

你要是觉得类似的操作很熟悉,那就对了,因为咱这边也有类似的观点。

随便搜搜,都能找到不少网络黑话影响青少年的文章。

果然,世界就是个巨大的地球村,住在这头的家长老王和住在那头的家长Michael,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为孩子操碎了心。

不过我们要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思考,网络黑话真的会摧毁英语吗?

2010 年的时候,wired 就发表过一篇英国语言学家 David Crystal 的文章,这位拿到大英帝国勋章的大爷表示,人们认为使用缩写正在摧毁儿童的拼写能力,这观点纯属放屁。

黑话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演变,属于对语言的创造而非毁灭。

再说英语本身,它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古英语和现代英语差别之巨大,几乎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网络黑话的出现,并没有颠覆现代英语的基本结构,它充其量只是在扩充英语的词汇库罢了。

与其说人们对网络黑话的恐慌是语言学方面的问题,倒不如说是代沟的问题。

当Z世代变老,他们肯定也看不惯新一批年轻人创造的词汇。

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在自己的遗作《The Salmon of Doubt》中,提到的一段话,十分适合用来概括这个现象: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而且这些被家长批判的网络黑话,肯定会有两个结局。

一些确实低俗、做作的烂梗,即便在批判声中逃过一劫,最终还是会渐渐被人遗忘,成为网络上的电子垃圾,在之后某天被我这样的互联网掘墓人挖出来,仔细品鉴一番。

不过另外一些没有得罪谁的黑话,它也有可能在时间的重刷下,镀上一层金身,等到带着青春滤镜的人们把它抬上神坛。

因为历史已经无数次告诉我们,每一代年轻人喜爱的东西,总是会被批判,可它又会在数年之后变成一种潮流。

被看作是洪水猛兽的武侠小说是这样,被举报说血腥色情的《虹猫蓝兔七侠传》是这样,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网络黑话,也很有可能会这样。

当然,说是这么说,我还是不建议你太跳。

因为今时不同往日,年轻人的黑历史都会被 4K 级别的清晰度记录下来。

假如未来某一天,你的孩子指着视频里那个高喊绝绝子的人,问 ta 是谁。

不知道你会拍着胸口承认那就是我,还是会把锅甩给某个不存在的远方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