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一号”卫星再立功:我国科研团队首次发现伽马暴里藏着周期信号

抖音秀 热点资讯 7

9 月 21 日消息,据新华社报道,我国科研团队在伽马暴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香港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利用“怀柔一号”卫星观测数据,首次在伽马暴中发现周期稳定的毫秒级脉动信号,为揭示致密天体并合后产物的性质提供了关键证据。相关成果于 9 月 19 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 天文学》上。

据IT之家了解,伽马暴是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现象之一,部分伽马暴被认为由两颗中子星等致密天体并合产生,其产物可能是黑洞或磁陀星等更极端的致密天体。然而,由于伽马暴距离遥远、持续时间短暂、信号成分复杂,此前科研人员一直缺乏分析并合产物性质的直接观测证据。

2023 年 3 月 7 日,“怀柔一号”卫星首先发现人类观测史上第二亮的伽马暴 GRB 230307A 并向国际天文界通报。该伽马暴的高能伽马射线辐射持续近 1 分钟,远超典型的“短暴”,而“短暴”通常不足 2 秒。主流观点认为“短暴”通常由并合后形成的黑洞驱动,但难以解释 GRB 230307A 如此长时间的能量输出。

此次研究团队借助“怀柔一号”卫星的高时间分辨率优势,对观测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爆发发生约 24 秒后,团队识别出一个中心频率约 909 赫兹、持续约 160 毫秒的信号,该信号的脉动周期约 1.1 毫秒,与团队预期的毫秒级磁陀星自转周期高度吻合。这一成果不仅推动了对伽马暴中心引擎的深入理解,也为揭示极端物理条件下致密天体的演化提供了关键线索。

“怀柔一号”是我国 2020 年 12 月发射的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目前已在伽马暴、磁陀星爆发、引力波和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体、地球伽马闪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