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安徽大学“强光磁试验装置”取得突破,实现 32MW 微波功率 12 小时稳定输出

抖音秀 热点资讯 5

9 月 22 日消息,安徽大学 9 月 19 日宣布,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学术主任、安徽大学强光磁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匡光力领衔的“强光磁试验装置”研究团队,破解技术难题,圆满完成红外自由电子激光核心组件--“微波功率源系统”的测试和老练实验,顺利实现 32MW 功率 12 小时稳定输出,意味着向总装研制迈出重要一步。

安徽大学“强光磁试验装置”是国内首个将自由电子激光、强磁场和极低温环境集成的高端科研平台,致力于新型电子材料,尤其是低功耗材料的前沿探索,并为能源、生物、医药健康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关键支撑。

作为支撑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系统运行的“心脏”,微波功率源系统结构精密、组件复杂,核心器件包含大功率速调管、高压脉冲调制器、高功率波导、固态放大组件、大功率水负载、驻波快速保护模块等关键设备。同时,该系统与真空系统、水冷系统、机器保护系统及中央控制 EPICS 系统深度协同,共同为电子束流加速构建功能完备、性能可靠的“动力源”。

本次,该系统实现稳定输出 32MW 微波功率(脉冲宽度 10μs、重复频率 10Hz),超出了物理设计预期目标(30MW),完全满足直线加速器的运行需求。

从安徽大学公告获悉,根据“强光磁试验装置”工程指挥部的总体部署,于本年度 7 月 21 日正式启动微波功率系统测试和老练工作。安徽大学强光磁科学中心师生组成攻坚团队,历经一个多月的技术攻关,成功解决了系统电磁兼容、参数匹配、高压打火保护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持续推进系统性能向设计目标靠近。

9 月 10 日,系统迎来关键考验--“连续 12 小时满功率拷机实验”。在峰值功率 32MW、射频脉宽 10μs、重复频率 10Hz 的严苛工况下,微波功率源系统全程保持稳定运行,实现“0”打火保护,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