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1 日消息,阅读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技能,对于刚到一个新国家的人来说,成功往往取决于能否学会用新的语言流利阅读。
事实上,包括阅读流畅度在内的语言能力已被发现是成功实现就业和社会参与的最重要因素。
当前,全球移民数量屡创新高,加拿大等国家也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如何有效支持第二语言阅读能力的发展,已成为一项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据了解,目前科学界对阅读过程的理解仍较为局限,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英语阅读,而忽略了语言书写系统的显著差异。实际上,世界各语言的书写体系千差万别:部分语言采用字母系统(如英语、土耳其语),部分采用意音文字(如中文、日文),另有语言采用音节文字(如印地语);阅读方向亦有区别:有的语言从左向右阅读(如俄语、西班牙语),有的则从右向左书写和阅读(如阿拉伯语、希伯来语)。
鉴于语言系统的高度多样性,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读者是否会在母语阅读中形成特定策略,并将其迁移至第二语言的阅读过程中?这正是“多语种眼动语料库”(Multilingual Eye-Movement Corpus, MECO)所致力解答的核心问题之一。
MECO 是一个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汇集了来自 40 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旨在通过眼动追踪技术系统采集和分析多语种阅读数据。眼动追踪利用高精度摄像设备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眼球运动,精确捕捉注视点位置、回视(重读)、跳读等行为,从而实时揭示大脑处理文本的认知机制。
为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各参与实验室均采用统一实验流程:所有被试首先阅读相同的英文文本;随后,各实验室再组织被试阅读经标准化翻译的母语文本。这一设计使得跨语言比较成为可能。
MECO 的一项关键发现是:个体在母语阅读中形成的模式,会持续影响其第二语言阅读行为。具体而言,研究显示:第二语言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指标(如注视时长、跳读率等),约有 50% 的差异可由其母语相应指标所解释。
例如,韩语书写系统的信息密度极高 —— 单位字符承载的信息量大,眼动数据也清晰反映了这一点:韩语读者会跳过很多单词,眼动距离更短,但眼动次数要多得多。而在芬兰语这类语言中,单词长得多,信息分布更分散,读者往往会在单词上花费更多时间,且不常跳过单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由母语形成的阅读策略,即使面对书写体系迥异的第二语言,仍会被部分沿用。
MECO 还揭示了阅读理解水平与眼动行为之间的解耦现象:当非母语者阅读第二语言文本时,其最终的理解成绩可能接近英语母语者,但其眼动数据却显示出更费力的阅读过程—— 表现为更长的注视时间、更低的跳读频率以及更频繁的回视行为。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重理解、轻速度”的策略具有现实适应性:在教育或职场环境中,确保充分理解书面材料所带来的收益,远高于提升阅读速度的边际效益。